《明朝那些事儿》④ | 两只军队,生死一搏
昨天我们讲到了朱元璋在郭子兴死后,身边彻底没有了掣肘之人,他开始扩大地盘,并成功攻占了南京。
此时的南京可以称得上是“四战之地”,他的身边就存在着两股强大的力量——张士诚与陈友谅。
尤其是陈友谅这个人,他不仅足智多谋,还很有野心,为了夺取最高统帅的位置,他开始暗中向自己的老大徐寿辉下手了。
那么,对于陈友谅的狼子野心,徐寿辉能够识破吗?陈友谅最后能够如愿以偿吗?
”
心狠手辣
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,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,第一个就是赵普胜。
于是,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,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,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。
至正二十年(1360),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。徐寿辉并不想死,所以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,只是希望活下去,但陈友谅还是没有放过徐寿辉。
至正二十年(1360)六月十六日,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,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,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,于是应邀来到了庙里。
当他来到庙里时,陈友谅正站在窗前,身边站着两个卫士,外面下着很大的雨。
陈友谅没有理他,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,他走到陈友谅身边,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:“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,这都是你的功劳啊。”
陈友谅没有回头,只是淡淡地说:“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。”
徐寿辉蒙了,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,但当它到来时,还是那么残酷。
卫士们洗干了徐寿辉的血迹,布置好大殿,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。
至正二十年(1360)六月十六日,陈友谅在暴风雨中,于五通庙登基为帝,定国号为汉。
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,但他却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。
他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,在他眼里,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!
诚然,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以对付的,要对付这样的人,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,守规矩是不行的。
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?
看来只有朱元璋了。
龙争虎斗
朱元璋攻占应天后,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。
但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政权,所以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。
双方从朱元璋攻克应天后,就没消停过,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。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,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,他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。
此时的朱元璋实力远不如张士诚,所以他决定和张士诚谈判。
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,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,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。
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,他回信给朱元璋,说道:你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,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,非灭了你不可。
谈不拢,那就打吧。
同年七月,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,朱元璋早有准备,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,大败张军于龙潭。
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,到第二年攻克了常州,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,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惇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,身中三箭仍然坚持作战,又攻下了宁国。
张士诚一败涂地。
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,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,但他明白,自己真正的对手是陈友谅。
在这段时间里,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。
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。
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选择拿谁开刀。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,希望先对付他,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,决定先对付陈友谅。
你惦记着打狼,狼也时刻惦记着咬你。
至正二十年,陈友谅率领他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,他在攻击前通知了张士诚,让他夹攻朱元璋,然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命令他的无敌舰队向应天出发。
陈友谅指挥作战有个很大的特点,这个人似乎从来不去仔细研究作战计划,而是率意而为,打到哪算哪,这正是他的作战特点,也是他指挥艺术的精华之处。
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,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,不久之后,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也沦陷了。
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,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。这些平日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,除了痛骂常遇春外,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敌军的强大。
总而言之,他们的观点就是:绝不能战,战则必亡。
朱元璋失望的看着这些人,突然,他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,似乎有话要说,于是朱元璋开口问道:“刘基,你有话说?说吧。”
刘基缓缓站了起来,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,冷笑道:
“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!你们就这么胆怯吗!现在敌人虽然强大,但却骄横,只要我们诱敌深入,使用伏兵攻击,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!”
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,并详细分析了局势,告诉所有的人,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,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,愣愣的看着他。
刘基的话给了朱元璋勇气,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,我又畏惧什么!我本一无所有,经过多少的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,难道就不能放手一搏吗!
他站了起来,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,斩钉截铁的吐出了四个字:此地决战!
不同目标
朱元璋与陈友谅在交战中虽然互有胜负,但相持对朱元璋来说是极为不利的。因为,陈友谅还有帮手——张士诚。
张士诚虽然没有排遣大军前来参战,但他却派出了小股武装,组成了许多支游击队,对朱元璋不停的进行骚扰。
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,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:进攻庐州!给张士诚点颜色瞧瞧。
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,此城非常坚固,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,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,他攻下了庐州,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。
与此同时,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,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,在他身后,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。
他一刻也没有闲着,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,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,组成了六十万大军,将乘着无敌的战舰,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!
再也不用忍耐了,朱元璋,你的末日到了!
他端起了酒碗,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:
“此次出征,我军空国而攻,不留后路,破釜沉舟!此战有进无退,有生无死!荡平朱逆,只在一役,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!(陈友谅国号)”
他一饮而尽,将酒碗碎之于地。
“出征!”
就这样,两支军队,从不同起点,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,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,迎接最后的决战!
今天我们读到了朱元璋分别与他的邻居张士诚、陈友谅展开了博弈,面对着陈友谅的压迫与张士诚的骚扰,朱元璋决定暂时调转枪头、攻打庐州,打开南下通道。
而与此同时,陈友谅也对朱元璋发起了最后的攻击。那么,面对陈友谅的全力一搏,朱元璋能够抵挡住吗?朱元璋又是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的呢?
俗话说,倾盖如故,白首如新。
当灾难来临时,朱元璋手下的那些从龙之士都因胆小怕事而主张躲避陈友谅的兵锋,而刚刚投入麾下的刘伯温却能力排众议,为朱元璋谋划取胜之道。
可见,知己无关乎时间长短,而在于两心相知。
那么,在你的生活中,谁又是你的知心人呢?你们又是如何相遇的呢?
想要抓住短视频风口,
赚取副业第一桶金吗?
0基础也可学,无学历要求,
不用上镜,只需要一部手机。
点击下图▼
领取5天0基础【手机剪辑赚钱营】
*插图来源: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